在2020年的政府报告中,国家首次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近期的全国两会中,5G、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也被屡次提及与讨论,而这三大方向与机器人产业密切相关。“数字化、柔性化、协作化和智能化”必将成为“新基建”的标志性发展趋势,这些趋势与AI、5G、IoT技术结合,会大大推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据外媒报道,业内人士预言到2027年,5G机器人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57万台,主要部署在关键任务和关键业务环境中。针对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除国际传统业内龙头外,国内的机器人企业也正加紧布局中。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1月-4月国内机器人产业创业融资已超过10起,融资金额近200亿元。可以说在宏观政策、产业需求、资本市场等因素的支撑之下,机器人产业将在新基建下各细分领域迎来多重机遇。
新基建赋能机器人行业
在“新基建”和汽车消费促进等政策的推动下,当前国内动力锂电池产业显示出逆势上扬的态势,众多中外企业频频加大在锂电池领域的投资。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今年在锂电池领域的新增和计划投资已经接近2000亿元。今年以来,宁德时代 、国轩高科、利天万世、格林美、恩捷股份、德方纳米、丰元股份等十多家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进行了投资扩产。
面对再次进入爆发期的锂电行业,协作机器人将获得更多大展拳脚的机会。锂电生产线大多以单机自动化为主,生产品单一、人工产品切换、交付周期长、产线智能化低。锂电后端PACK线的包装装配(点胶、锁螺丝、焊接等)、及配合各种专机上下料是目前机器人应用较多的领域,其他环节的应用仍有待提升。当前针对锂电行业多品种、能快速切换生产品类这一问题,已有国内先进企业展开探索。比如节卡机器人就已推出其基于协作机器人的锂电柔性生产线。该柔性线生产线,实现基于视觉的上下料到后端正负极的焊接,节省人工成本的同时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总的来说,机器人在锂电行业的应用率偏低,市场空间大,机器人厂商与锂电设备商的整合将会是未来趋势。由设备厂商提供整条自动化产线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的选择,未来一段时间机器人将在锂电行业不断放量。
与此同时,移动机器人也将在新基建的影响下迎来新的“风口”。目前无论是现有生产线的改造还是新建工厂,都在积极采用智能化方案。作为智能物流环节的核心,移动机器人的渗透率正在提升。以行业黑马斯坦德机器人最新的产业应用为例,其已为多家5G及3C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多套解决方案。斯坦德自动物流方案上线后,7*24小时全天候运行,完全替换了车间物流配送及机床上下料工人,仅留有少量调机及系统维护人员,替换近90%的人力,实现自动化布局。
通过潜伏、移载、重载、叉车等机器人产品和调度系统(RCS)构建起的服务于工厂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能以响应迅速、作业高效、完成准确度高等优势,大幅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而在新基建政策的推动下,以5G智能终端为代表的3c行业将会面临升级,生产和物流环节将会有更大的提升和改进。
5G时代的飞速发展除了被夸上天的网速外,我们更应注意到5G是基于数据收集、存储、处理等优势上,已成为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鉴于此,很多行业内人士也将5G认为是商用机器人发展的牵引绳。机器人需要通过网络连接到云端的控制中心,基于超高计算能力的平台,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实时运算控制。在整个过程中5G理想的通讯网络将作为云化机器人场景应用的重要支持。当机器人在实景中面对未知困难时,有效的数据传输并接收到有效的解决数据至关重要。华为从去年开始便与Festo共同合作基于5G切片网络的云化机器人的项目,通过5G uRLLC(超高可靠和低时延通信)切片网络,针对云化机器人闭环控制系统的高可靠性和实时性的满意度进行测试。
5G技术很好的满足了传统制造企业基于机器人转型升级对无线网络的应用需求。利用5G网络将机器人无缝连接,并进一步打通设计、采购、仓储、物流等环节,使生产更加扁平化、定制化、智能化,实现数据共享、敏捷互联、应用云化、智慧决策,在工业控制、物流追踪、工业AR、柔性制造等机器人应用场景起着重要支撑作用。
工业控制作为机器人在制造业工厂最基础的应用,核心是闭环控制系统。5G可提供极低时延长、高可靠,海量连接的网络,使得闭环控制应用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成为可能。毫秒极低的时延技术将实现机器人之间和机器人与各类生产设备前所未有的互动和协调,提供精确高效的工业控制。当下的市场需求已初显,低至1ms的端到端通信时延,并且支持99.999%连接可靠性的5G网络将借助高度模块化和柔性的生产系统为整个制造过程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通信保障。
新技术必将加速生态联合和重建的过程,而新基建对整个机器人行业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数字经济与各垂直行业的深度整合,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完善,“智能场景+机器人行业应用”的模式将在医疗、安防、教育、配送、清洁、零售等行业快速复制,形成庞大的机器人行业应用矩阵,推动众多新业态形成。